鲤鱼是我国传统的吉祥物,而泉州古称“鲤城”,泉州人总是津津乐道自己生活的城市就是一尾活的鲤鱼,所以在泉州城和属县流传着许多和鲤鱼有关的传说。
古代泉州城经历代拓修,形成“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罗城,有翼城”的格局,东西长而南北短。明朝洪武初年,在城东仁风门和通淮门之间辟小东门,直对城外有名的风景区东湖。
何乔远在《闽书》中说:“小东门,其门直东湖之嘴,早日初升,湖光潋滟,如鱼饮湖水者然。”这也就是泉州民间盛传的“鲤鱼吐珠”之景了。明郑之铉有登清源山诗句云:“鱼城烟火望来曾,百丈坪前一再登。”所谓“鱼城”即鲤鱼城。清施钰有诗云:“鲤城弓挂月初三,乌屿川横练正兰。
”泉州城墙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被拆尽,但部分城基轮廓尚在,如今登上清源山顶,南眺泉州城,“鲤鱼吐珠”的景象仍清晰可见。但见城内屋舍重重,鳞次栉比,掩映在万绿丛中,循着古城的遗址,向西望去,西城墙有两个大弯曲,犹如鱼尾;再向东望去,东门城墙也有两个较小的弯曲,而原来小东门的位置正好处在凹入的地方,这就是鱼嘴,东湖碧波荡漾,宛如鲤鱼吐出的明珠;北面城墙就是鱼腹;南面城墙距离甚远,看上去只成一条直线。就整个城墙形状看,的确颇像一条大鲤鱼张口畅饮东湖之水。
泉州因形似鲤鱼而别称鲤城,故有泉州属鲤鱼穴的附会之说。人们以人有肚脐,推断鱼也会有肚脐,其位置应在中心点,又因为脐是圆形,向下凹,所以把位于鲤城中心的一口古井说成是“鲤鱼脐”。此井俗称“城心井”,位于西街和花巷之间的井亭巷,井附近有座砖塔,名“定心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虽说是无稽之谈,但是城心井出泉既多又快,每逢大旱之年都未曾干涸过,亦是一奇。清康熙年间,曾任福建提督的泉州人蓝理“精于青鸟之术,以泉为鲤郭,宜动不宜静,故赛会迎神,凡以祈国泰民安之意”,可见当时已有通过迎神赛会来活跃“鲤鱼”的做法。
从明初有泉州城为鲤鱼的传说,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也影响到泉州其它地方,一方面是不断衍化,一方面也有其它类型的鲤鱼传说。
祖籍泉州的台湾著名女作家、书画家龚书绵在《泉州湾的怀念》一文中提到:“小时候,父亲在茶余饭后,总喜欢讲些地方上的逸闻趣事给我听。譬如说,泉州为什么叫做鲤城,因为地形像鲤鱼,邻界永春城则像一张大鱼网。永春人善于经商,自从永春建城后,每年来泉州贸易,总是‘渔翁得利’。
因此泉州城利权外溢,其它遭遇也有许多艰难,后来决定在开元寺的两侧,建立东西两座高塔,作为剌破鱼网的象征以后才得平安顺利。这是神话,但它却一直流传到现在,真是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