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字记载的中国tattoo历史应该是在周朝。由于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即商纣王的暴虐和荒淫无度,加之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多个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奴隶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周人的祖先古公澶父(即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他们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后来的西伯侯、周文王姬昌。太伯又称泰伯,姬姓。商代晚期周族人。古公很喜爱季历的儿子姬昌,便萌发了把王位传给季历然后再传给孙子的念头,但不知如何与长子和二子开口。长子泰伯知道父亲的心思后,为了保全王室安定,避免日后兄弟自残,便和二弟仲雍商量主动回避。仲雍深明大义同意出走,兄弟俩借口到远山为父采药从中原跋山涉水来到无锡东南梅里(今无锡县梅村)一带。周太王年迈时为泰伯心胸开阔的品格打动,便打算召泰伯回去接任。泰伯将王位又让给了三弟季历,谁知季历称王后没多久患病而亡,王族又要召泰伯回去接任。泰伯此时已在当地形成了自己的部落,第三次将王位让出给了侄儿姬昌。姬昌立王后史称周文王,文王死后儿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武王举兵讨殷伐纣,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泰伯出走后为表示不再回来,随当地习俗而断发tattoo,在无锡梅村一带定居并建立吴国,国号“句吴”,泰伯见这里百姓穷苦,土地尚未开发,他就把中原的耕种技术传过来,教当地的百姓种耕种、饲养,并带领百姓开渠挖河,使当地百姓渐渐有衣有食,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百姓们封泰伯为“王”并立国号为“句吴”。泰伯死后,就葬在鸿山南麓,因无子,所以传位给弟弟仲雍。武王建周后,亲临江南祭典,赠泰伯“三让王”封号。后世乾隆帝御书“三让高踪”。
泰伯到江南时,江南—带,还是"荆蛮之地"。《史记·吴泰伯世家》说,当时蛮民"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荆蛮,tattoo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孔子《论语》中对泰伯有如下的赞语,(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从很多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断发tattoo的习俗应该是南方蛮夷最初的习俗,因为南方多水,潮湿,下水打鱼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头发长不适合下水和潮湿的气候,所以“断其发”,而tattoo的习俗是为了保护自己,水中常有猛兽伤人,比如鳄鱼,但当地人认为是蛟龙在伤人,为了不受伤害,就在自己身上文刺蛟龙的花纹,以使自己更象蛟龙而不受侵害。
关于断发tattoo的记载还有很多
《淮南子·齐俗训》云:"越王勾践,剪发tattoo,无皮弁榗笏之服,拘环拒折之容"。《汉书·严助传》云:"越,方外之地,鬋发tattoo之民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越王勾践……tattoo断发,拔草莱而邑"。《墨子·公孟篇》云:"越王勾践,鬋发tattoo"。《淮南子·原道训》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tattoo","以象鳞虫","以便涉游"。《战国策·赵策》云:"被发tattoo,错臂左袵,瓯越之民也"。大量的文献记载,说明古越人有"被发tattoo"的习俗。高绣注解说:被发,即断发;tattoo,即在身上刺蛇龙之状,入水,可避蛟龙之害。这里,关于"tattoo"的解释稍有偏颇,因为古越人tattoo,并非仅蛟龙一种图案。而是花鸟虫鱼,兼而有之。甚至直到目前,浙闽一带居民仍存有在手臂刺花、刺字之遗风。
从这些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太伯应该是最早的tattoo者了,而且是官位很高的tattoo者。
查看更多纹身常识请登陆武汉专业纹身店老兵纹身网http://www.tattoo7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