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在中唐以后至五代,也曾流行一时。唐代博物学家段成式(约公元803一863年)曾在(酉阳杂姐)中专列“滋”一节,记述了当时长安、蜀、荆州、黔南纹身风俗的状况,并记载了纹身的方式。所谓纹身是用针在人皮肤刺出图案,然后涂上墨,待创面痊愈后,就形成了无法磨灭的图案。据称蜀人工于纹身,不仅图案清晰如画,而且色泽鲜艳。荆州市场上专门有“琼刺”的工匠,他们事先将针固定排列为一定的形状,然后根据顾客的要求。将各种形状刺印在皮肤上,刷上石墨.“蟾揭柞臼,随人所欲”。在长安的市场上也有专业的“剖工”。纹身者大多为市井恶少或军人,所刺内容千奇百怪,无所不有。长安大宁坊张斡左臂刺“生不怕京兆尹’,右臂刺“死不怕阎罗王”。王力奴在胸和腹部迫刺山、亭院、池榭、草木、鸟兽。赵武建在身上刻了一百六处番印。蜀人赵高将毗沙门天王像刻在背部,犯法之后,官吏不敢杖背,恃此为害坊市。李夷简任剑南节度使时,用杖刑将他背上的天王像打得稀烂,赵高后来担衣挨叫呼,讨“修理功德钱”叱自店末至五代.纹身进一步盛行,且流行健儿“文面”的习惯。据称,兵键文面是因为后梁朱全忠为防止兵士逃亡而采取的措施。。其实最晚在嘻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韦昭度讨陈敬m时,王建的侍从兵士就已是“毙发行睦,葱面札腕.如一部鬼神”,。高澄任湖州刺史时,征召乡丁为衙军.“悉文其面,衣青衫白挎,以排抹额。凡所指令,必躬身仰首,如夜又状。”他又命令州人全都默面,限定三口为界.过限者将处死。结果湖州人被迫都在面上纹身④。有一则故事称,后周太祖郭威年轻时与玛晖交好,不事产业,游手好闲。一天,遇见一位道士,自称“业雕”,为他们二人纹身。在郭威脖颈左边刺一麻雀,右边刺谷、粟;又冯晖肚脐处刺瓮,瓮中有雁数只。并说待到雀衔谷、雁出瓮之时,也就是他们亨显之日。后来麻雀与谷、粟逐渐接近,等到郭威登位时.麻雀竞然衔到了谷德。而在冯晖官高位显时,也是‘雁自瓮中累累而出”。就是因为郭威脖子上有刺雀,人们又称他为“郭雀儿”①。唐五代纹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纹身内容许多都与诗歌有关。蜀小将韦少卿,在胸部刺一树.树梢有鸟数十,下悬镜,有人以绳牵镜,以此表示张燕公诗“挽镜寒鸦集”的意境。荆州人葛清,从颈部以下遍身刺三十余图,每图表示白居易一首诗,如画一人持杯临菊,表示“不是此花偏爱菊”;画一树,树上挂撷,就是表示“黄夹缴林寒有叶”。人称他为“白舍人行诗图”②。许多人都以纹身相比试,或刺辆川图一本,或刺白乐天、罗隐二人诗百首,有些无赖少年甚至将“平生所历郡县,饮酒摘博之事,所交妇人姓名、齿、行第、坊巷、形貌之详.一一标表者”。这种纹身图案被称作“针史”。纹身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