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考古学关于图腾的资料不够丰富,但将这些资料与文献记载加以对照,便容易说问题,甚至相得而益彰,图腾崇拜的存在便巧必怀疑。古代氏族的姓氏,有一些来自图腾岽拜,例如由蛇图腾而演为夏后氏姒姓。由象匿腾而演为有虞氏妫姓,由羊图腾而演为炎帝之后的姜姓,这些姓氏声旁古文为动物形象,皆有“女”字偏旁,说明起源于母系民族社会。<山海经>里有十分丰富的先古图腾传说。有龙、虎、豹、鸟、蛇、马、羊、猪、狼、鹰、犬、蜂等图腾名称及各种仪式活动。,许多动物图腾由几种动物组合而成,以表示它们有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神性,如鸟身龙首、龙身鸟首、彘身蛇尾马身龙首、牛状马尾等。图腾物既然具有神性,比其原型总要有所夸张,这是普遍现象。(山海经>里还有一类是人与兽组合而成的图腾,在人性与兽性的结合中产生出超自然的神性,这比单纯组合动物又高了一层。如龙身人面、人面马身、人面牛身、人面蛇身、龙首人身、羊角人身、人面豕身、人面鸟身等。著名的西王母,“其状如人”,却“豹尾虎齿而善啸”,看来也是从动物图腾升格而为神的。<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内中许多神话传说起源于史前时代。
看起来是荒诞无稽的怪异传说,事实上却是早期华夏族的正统信仰,如备受推崇的“三皇”之一的伏羲,<史记·丰1,--皇本纪>说是“蛇身人首”,炎帝据<帝王世纪>说是“人身牛首”。这是最早的祖先神形象,它由图腾崇拜而引发。从考古发掘、文献记载看,在中国史前图腾崇拜中,半人半兽的祖神最为普遍,这是中国图腾崇拜的一个特色。类似记载还见于<庄子>、<竹书纪年>、《淮南子>、《风俗通>等书。有些记载前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民间神话和近代民族学调查资料,我国许多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中,都保留着图腾崇拜的通风。如高山族、怒族崇拜蛇,黎族崇拜蛇和猫,瑶族、畲族崇拜犬,苗族崇拜龙和犬,傈僳族、纳西族崇翔虎(永宁纳西族崇拜猴),布朗族崇拜蛙,哈萨克族崇拜狼,彝族崇拜竹、葫芦、虎,鄂温克族、赫哲族、鄂fc春族崇拜熊。在这些民族中还流传着由图腾物衍生出人类的神话故事,日常生活中保留着敬畏和祭丰图腾的习俗。有的民族不同分支则崇拜不同的子图腾。如傈僳族以虎为图腾,又有熊、猴、羊、鸟、鱼鼠、蜜蜂、蛇等图腾,代表着不同的氏族。虎氏族的传说,一只猛虎变作男子与傈僳族女子结婚,其后代便是虎氏族,该民族成员禁止猎虎,逢虎年还要向虎图腾的木刻神像祭祀。猴氏族的传说,一位姑娘与猴子婚配而繁衍出猴氏族,该氏族成员均不许猎猴。四JII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城南土门子,在本世红40年代仍保留着图腾崇拜的古俗。该地彝族按宗族分为柏树和黑竹两大支,从柏树分衍出李树、稻谷、熊、羊、狼、鹰、獐、雉八支。黑竹以鼠为姓氏,下又分衍出黑、白、花、臭、田、松、小眼睛等12种鼠,即以翼为姓氏。云南哀牢山和乌蒙山上段的彝族大多数自称“罗罗”,也就是虎,而在祭祀时特重母虎祖先,司推断此种习俗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鄂温克人以熊为图腾,把熊当作他们的祖先,称呼公熊为“合克…(对父系最高辈的称呼),称呼母熊为“鄂我”(对母系最高辈的称呼)。鄂温克人的图腾观念到了近代已有所淡薄,开始猎吃熊肉,但要遵守许多禁忌并假哭致哀,表示猎食是不得已而为之。哈萨克族中有“小伙子和姑娘”的传说,牧羊人与白母狼结婚,其后裔为哈萨克族,狼在哈萨克族心目中是勇敢的象征。族蛇氏族的传说,姑娘与变成美男子的蛇结婚而繁生出蛇氏族。苗族、瑶族、畲族中流传着犬(浆瓠)祖先的神话,而《风俗通>中也有少女配茉瓠而繁衍出蛮夷的记述。图腾观念较重的民族往往有纹身的习俗。纹身起因于图腾观念,在身上刻画图腾象纹,表示图腾祖先神灵附着于身体,可以发生神奇的力量,保护人的生命,避免图腾物或外物的侵害。《汉书·地理志>记载“粤(越)地”tattoo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淮南子>:“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断发tattoo,以象鳞虫。”高诱注:“tattoo,刻画其体,纳劓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后世纹身含义逐渐广泛,其要不出于借助动物神力和形象辩强化和美化自己,并以此形成个体或团体所特有的识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