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超过4500万人至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纹身,当年充满暴力犯罪意味的纹身如今已经成了人们在现代社会自我表达的一种主流形式之一。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一些纹身已经开始超越装饰皮肤的基本功能,延展出了新的“玩法”。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纹身二次革命”的作品到底能不能再一次颠覆传统吧。
俄罗斯艺术家Dmitry Morozov发明了一种有趣的仪器,只要使用者把它对准自己或者他人的纹身,仪器便能自动将纹身从左到右扫描一遍,然后根据所读取的信息发出各种声音。
其实这套设备的原理并不复杂,它内部放置的传感器能够扫描并自动识别皮肤上的暗色区域,识别完成后的各种音乐声其实就是对暗色区域计算的结果。虽然这种音乐组合出来的效果可能并不是十分动听,但能把自己的纹身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本身就很有趣了。
就像中世纪绘画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转变一样,纹身艺术也逐渐从皮肤上被“解放”了出来,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目前流行的3D纹身。3D纹身实际上是通过用水稀释颜料来创造图案层次渐变有立体感的一种技法,纹身师傅巧妙运用图案的跟踪和对比来创建图像上的“错觉”,让纹身看起来像“站立”在了皮肤上。
不少人都相信,纹身和技术最终将融合在一起。来自纽约的艺术家Anthony Antonellis便是其中之一,他利用公交卡常见的RFID晶片,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数码纹身”。
与现在我们在各种活动中常见的临时性贴纸QR纹身不同,Anthony Antonellis的“纹身”是一块植入皮下的电子晶片,它的大小和一粒米差不多。只要人们拿着带NFC功能的智能手机靠近植入晶片,手机上会立刻显示出动态的GIF图片,而这张GIF就是储存在晶片里的资料。当然被植入“数码纹身”的人们也可以自行更换里面储存的内容。
纹身将成为可穿戴市场的最新前沿技术?来自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临时纹身,它实际上是一个可印刷粘贴的传感器,能通过监测运动员的乳酸系统来计算体能消耗。相对于传统的需要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的方法,这个临时纹身可以让研究人员直接收集数据,避免了其中的一些繁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