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纹身培训の透视!
2009-12-6 10:26 | 发布者: admin | 浏览数:2014
人类的眼球是一个奇妙的构造,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视网膜的可能性了解得还很少。人类的造型美术史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从人类用手把石头敲打出脑中希望的形状开始。
视觉把一些形状陆续存贮在脑的记忆中,脑再把这些像数位一般准确的记忆信息传达给手,把这个形象复制在物质上。
人类的视觉是一个容量大得惊人而且显然是高画素的记忆系统,轮廓、色彩、质感、远近、空间、大小,一一都被准确记录,随时准备运用。
运用视觉、探讨视觉、开发视觉,属于科学领域,也是艺术领域;大部份时间,科学与艺术相互辅助,共同使人类的视觉潜能更往前进步,达到更精准的水平。
但是,什么是「更精准」?
从欧洲美术来看,文艺复兴时代是视觉精准的一大革命。
「透视法」的运用,使平面的绘画可以准确复制三次元的立体空间,从乔托(Giotto di Bondone)以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几乎都具备先进的数学和几何学知识。他们喜欢在画面处理建筑物,处理一排向后延伸、越来越远的柱子,每根柱子按比例向后缩短,在平面画布上复制假的三维空间。
达文西的〈最后晚餐〉,处理了严密的透视法,画面四角的线都向中央集中,在耶稣的头部背后形成消逝点。
文艺复兴的画家都在找三维空间的消逝点,也就是焦点透视法。
西洋画家画画时,常闭起一只眼睛,举起画笔或手指,用单眼测量自己与物象间的距离,测量向后减缩的比例,这都是在寻找透视规则。这样的画法必须建立在画家和对象都固定的基础上,因此也称为「定点透视法」。
郭熙的〈早春图〉以山为主体,在画法上讲求「高远」、「深远」与「平远」,鼓励人的视觉做上下或左右大幅度的移动。(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
传统的东方绘画,画家从来不会闭起一只眼睛来观察物象。
闭起一只眼睛是为了集中焦点,集中焦点,可以使被选择的物象被观察得更精密,但同时也限制了上下左右的视框。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画框的比例接近3:2的方形,画框的边界大约也就是焦点透视法视觉的边界。
中国或东方的绘画,在10世纪以后,显然不以方形为主要构图。国画系统的「轴」或「卷」,一个是向上下突破视框限制,一个是向左右突破 视框限制,不但不集中焦点,反而是为了扩大视框,努力使焦点移动。
10世纪以后,中国的画家纷纷走向山水,北宋以前多以山为主体,范宽的〈溪山行旅〉、郭熙的〈早春图〉,与李唐的〈万壑松风〉,三件北 宋名作都是中央大山耸立的中堂立轴钜制。走到画前,先被巨大高耸的大山震骇,是古人画论中说的「远观其势」;慢慢走进,飞瀑流泉、土 石树木、亭台楼阁,一一历历在目;再慢慢靠近,大山不见了,却看到驼夫、骡马、行脚僧侣,一一穿行在迂曲山路上,看到枯树的「蟹爪」 (细线),看到岩石上的「斧劈」(乾笔皴擦);这是古画论中说的「近观其质」。
北宋中国的山水是要兼顾「远」与「近」,鼓励人的视觉做上下或左右大幅度的移动浏览,与文艺复兴在室内发展、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法,显然目的不同。
北宋的郭熙不但是最好的画家,他也留下一部弥足珍贵的绘画理论《林泉高致》,这部书是他总结数十年绘画经验留给儿子郭思的「秘笈」。
书中对山水的远近画法,常被近代人引用来比较与西方透视法的异同。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至远山,谓之『平远』。」http://www.jianshen360.cn/
- 相关阅读 -